三個角度聊2019小丑起源電影

Cheno Chen
5 min readOct 7, 2019

好久沒有因為看電影而做了惡夢,醒來後雖然已經不記得內容,但觀影感覺殘留在夢中,久久不能散去。關於這部電影的導演和演員強大,應該有很多評論了,我想從另外三個角度來聊聊小丑電影為什麼值得看、為什麼這部片令人不安,以及小丑為什麼迷人和它引起的爭議。(以下開始雷)

小丑之所以值得看

一整部片攤開來,如果常看電影或對劇本結構稍微敏感一點應該不難察覺,編劇和導演根本如教科書一樣,有序地、理性地處理這個失序的故事。

小丑有著典型三幕劇的節奏,第一幕交代了亞瑟迎向變形中第一次轉折,然後在電車外的狂奔結束第一幕;第二幕開始在廁所中的舞蹈,交代了亞瑟過渡到小丑的過程:然後一路從社會邊緣化,事業瓶頸,家庭困境與自我認同,反向收拾解決衝突:從自我身份察覺,到醫院弒母,到解決同事藍道,再到攝影棚對社會開戰。前後呼應、像是一面鏡子對照著小丑對於社會的報復是如何一步步逆向展開。

承接一二幕的重要變形之舞

最後第三幕,小丑在失序的高譚市中得到權杖(其中一段配樂動機聽來就像是要寫成宮廷中的權杖傳承),眾暴徒膜拜圍繞之間,他用自己的鮮血在臉上畫出了一個笑臉,至此,美漫歷史最重要的反派的翩翩破繭而出。

看這部片你不得不佩服導演與編劇對於劇本細節下的苦工,有實際執行創作就會知道「要按照套路來很簡單,但是要把所有細節都拼湊到一塵不染又不落窠臼,那是要看造詣。」,從造型、美術、分鏡、演員到剪接、配樂、調光,都因為劇本的扎實而有了穩健的發展空間,也都發展得很好!光這點真的值得好好鑑賞玩味

小丑如何令觀眾不安

細節精彩的同時,小丑大概也會是今年最讓觀眾坐立難安的犯罪片,導演這次引起爭議的「反社會感」,我覺得跟幾個關鍵手法有關:一是極度喧囂與極大留白的暴力、二是『逆行倒施的符號象徵、三是「藏在主線後的第二主角」。

整部片中的暴力呈現,要嘛不是直接揮上觀眾的臉、不然就是連拍都不拍(如鄰居或最後療養院的專員),這樣子巨大化的反差成功同時營造噁心感與對未知的恐懼,上一秒還被暴力驚嚇,下一秒卻又暴風雨前的寧靜般的剪接不時出現,導演對於情緒的拿捏可以說是毫不溫吞。
而大量使用與正常觀影經驗相反的符號,更是讓觀眾如催眠般陷入錯置的價值觀:比如說向上的階梯卻是通往地獄般的家庭、或者影片中所有的陽光明媚都是發生在小丑的恐怖犯行前後。這些違反通則的符號運用很成功地混淆了觀眾的視角。如小丑的某段獨白「好笑不好笑要看從哪個角度觀察而已」,這句話成為此片道德觀的宗旨,我們被迫進入一個瘋癲的視角,被強迫看著邊緣人的恐怖故事。

第三,導演劇本高明地將高譚市 ,也是主線下隱藏的第二主角 ,透過新聞插播在三幕劇之間,高譚市的崩壞幾乎與小丑的崩壞同步,不但映照了小丑的內心狀態,也讓觀眾不知不覺感受整個世界崩毀的壓力…。(讓人佩服的是,即便在如此黑色的風格下,導演居然還是能擠出幽默感,誤擊的子彈和門閂都逗得整廳呵呵失笑。)

小丑如何令人著迷

我覺得DC漫畫一直對於小丑的真正起源保持未定論是小丑迷人的關鍵,即便是標榜著起源電影,影片中的小丑到最後還是不知道自己的身世,只知道自己曾經的遭遇。
「無從定論的亂序與命運」就是人類最深層的恐懼和動力之一,我們永遠都會希望找到解釋的答案,但小丑就恰恰代表了一個永恆的、無解的黑洞,所以即便那些暴力失序而瘋癲,我們還是忍不住要看這樣的一個故事。我們永遠都想知道「如何才能不變成小丑」,這也是歷代小丑都多多少少在幫觀眾演繹的大哉問。
我想那些質疑這部片是在鼓吹犯罪的媒體,其實根本沒有理解小丑這部片的主題,甚至扮演了小丑電影中那些真正的反派:「只求答案不看脈絡,失去同理心,無法面對失序」等等導演在片中想批判的假道德。希斯萊傑的小丑用極大化的無序襯托出蝙蝠俠帶來的光明希望,新一代的小丑則靠著最切心的手法,告訴我們如果想要避免小丑的誕生,不是只有光明需要被看見。

這樣的一個故事,能不讓人著迷嗎?

--

--

Cheno Chen

開心的時候唱歌、生氣的時候唱歌、難過的時候也唱歌